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首次揭示了海草中的隐存种。相关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研究团队借助大尺度采样与种群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发现并证实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鳗草内部存在隐存种。这一发现表明全球海草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严重低估。
日本鳗草是目前全球少数能够跨越温带与热带-亚热带沿海分布的海草物种。它原本仅分布于西北太平洋,20世纪初,因牡蛎运输活动扩散至北美太平洋沿岸。此前,研究团队运用微卫星等传统分子标记方法,系统评估了全球日本鳗草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现所有种群在遗传上显著分化为南北两个分支,由此推测其内部可能存在隐存种。
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团队首先组装了我国南北方日本鳗草两个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对西太平洋地区的17个地理种群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
种群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遗传分支的分化时间约为416万年。相比之下,南方分支与欧洲姐妹种诺氏鳗草的分化时间更短,为267万年。此外,团队利用创新的基因组数据分析方法,在南北分支的接触区发现了少量杂交个体,且这些个体的遗传状态仅表现为第一代杂交后代或三倍体,为生殖隔离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进一步分析揭示,两个遗传分支间存在一个长达42兆碱基对的染色体倒置,且倒置区在两个分支间固定为不同的纯合状态,这可能是生殖隔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团队认定当前定义的日本鳗草实际包含两个独立的物种。该研究成果为海草分类与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70355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8-13 第4版 综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