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首期研究成果发布

2025-11-10 中国科学报 李思辉 孙慧
【字体:

语音播报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团队在《创新》发布“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Fish10K)首期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从头测序并整合分析464种真骨鱼类全基因组,构建了迄今覆盖度最全的鱼类基因组图谱,为解析鱼类演化历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辨率。

鱼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形态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约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一半——3万余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从深海到高原湖泊的各类水域,展现出卓越的生态适应能力和惊人的演化多样性。

尽管过去20年鱼类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不同类群间的基因组数据仍不均衡,缺乏覆盖全部真骨鱼目的系统性比较资源。这一缺口严重制约了人们从基因组层面系统揭示鱼类演化规律及关键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

在此次研究中,团队成功完成了110个新鱼类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首次补齐了3个长期缺失鱼类基因组数据的目级分类单元,并整合已有基因组建立了覆盖真骨鱼类全部44个目、总计464个物种的全基因组比对矩阵。

该研究不仅在资源数量上超越以往鱼类基因组学研究,更在解析精度上与哺乳类和鸟类的大规模基因组计划相媲美,是迄今规模最大、覆盖度最全面的鱼类基因组资源。

研究发现,在辐鳍鱼类演化过程中,基因组呈现逐步压缩的趋势,尤其是内含子显著缩短,而外显子长度保持稳定。研究首次在真骨鱼类中鉴定了近3万个真骨鱼类高保守元件,其中1689个为真骨鱼类所特有的高保守元件。这些元件与脑、鳍、心脏和鳃等关键器官发育相关,提示它们在真骨鱼类形态创新中发挥了调控作用。

该研究通过Fish10K项目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鱼类基因组资源,系统解析了真骨鱼类基因组结构特征、转座子动态、保守与创新元件、系统发育关系及演化速率,揭示了基因组复制与转座子活动在推动鱼类适应性演化中的核心作用。该成果为深入理解脊椎动物基因组演化规律、性状起源与生态适应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5.101177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11-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