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喜马拉雅山脉如何持续隆升?其东部地区为何强震频发?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首次揭示喜马拉雅东端地震活动的关键控制机制,为理解这一全球典型造山带的地震风险与隆升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
喜马拉雅山脉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一段时期以来,科学家对其中段的地震机制已有较清晰认识,但对地质构造更为复杂的东段仍了解有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一项研究首次揭示:印度板块以低角度俯冲至青藏高原下方,并与特殊的“斜坡式”断裂构造共同主导着喜马拉雅东端的地震活动与地表隆升过程。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研究团队通过在喜马拉雅东端布设密集地震台站,获得了高质量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分析发现,印度板块的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在此处并非高角度下插,而是以缓坡状向北延伸至拉萨地体下方,形成独特的低角度俯冲模式。
“印度地壳就像一台巨大的推土机以较小角度插入到喜马拉雅山之下。”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白玲解释,“与此同时,印度地壳顶部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呈现为‘斜坡’形态,两者共同构成控制该区域构造运动的关键系统。”
研究还发现,该区域应力场以强烈的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要特征,导致地壳能量持续积累并通过地震形式释放。这一构造模式与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相似,但明显不同于喜马拉雅西段和缅甸山弧的深俯冲特征。
该发现不仅揭示了喜马拉雅东端的地震活动特征,也为认识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震破裂行为与隆升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李鸿儒博士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大型逆冲构造系统,深入揭示大陆碰撞如何控制地震孕育与高原生长。”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资助。随着对喜马拉雅地下构造认知的深化,科研人员将能更准确评估该区域的地震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