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11月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超材料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一种电热晶格超材料,并首次通过单一结构平台,实现对电场和热场的协同与独立编程调控,破解了多物理场耦合调控的核心难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
在智能能源管理、高性能电子器件等众多高端技术领域,往往需要同时对电场和热场进行精确调控。然而,由于两种物理场本质上相互耦合,以及传统材料性能固定、结构设计静态化,实现二者的独立、协同调控一直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瓶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赵刚、何立群、叶宏等组成的超材料研究团队从结构几何入手,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电热晶格超材料的设计新范式。研究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策略,将超材料构建为由大量相同晶格单元通过高导热/高导电“桥梁”连接而成的晶格网络。借助这一统一的拓扑框架,仅需调整晶格单元的空间位置与几何形态,即可实现电、热场的协同塑形,突破了传统双场超材料的静态设计局限与调控耦合难题。
“这类似于用乐高积木搭建复杂结构。”论文通讯作者赵刚解释,“通过精巧的几何设计,让连接‘桥’的截面远大于单元本身,确保了能量在传输时高效且不失真。最关键的是,在这个统一的‘骨架’上,我们无需改变材料本身,只需像下棋一样重新排布这些单元的位置和形态,就能命令电场和热场‘听指挥’,实现多种功能。”
研究团队基于这一创新架构在同一个超材料器件上成功演示了电场与热场的多种功能。“这意味着,这种超材料能引导场线绕过某个区域实现‘隐身’,也能将场能量聚焦于一点实现聚集,还能改变场的传播方向实现旋转。”赵刚说,研究团队还制备了心形、五角星等多种复杂形状的场调控器件,展现了其强大的按需定制能力。
赵刚表示,这项研究首次实现电、热耦合场的可编程解耦调控,打破了“材料属性决定场调控能力”的传统认知,为复杂多物理场环境下的器件开发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11-13 06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