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由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人教处组织,研究生会协办的“2012年度研究生及博士后学术交流月活动”举行开幕式。所长王小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该所人教处相关同志以及研究生、博士后近10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人教处处长刘卫华主持。
王小民首先代表所领导班子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举办研究生及博士后学术交流月活动,是要为同学们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气氛,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碰撞思想火花,提升同学们的科研和学术能力,也是声学所落实院党组“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战略使命,发挥科学院“大学校”作用的务实举措之一。
王小民在讲话中还与参会师生分享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六点感悟:
第一、基础研究的历史感与责任感。强化基础研究对学科发展具有的战略性和历史性意义,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基础研究对于提升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基础研究要具有历史感和责任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往往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第二、做科学研究应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历史上,许多科学大家都有很深厚的人文修养,十分注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做研究工作的人,要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要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原始动力,兴趣爱好是个人对求知、探索、实践、研究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生动力,通过培养兴趣,完全可以将兴趣和国家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做科研要有专注和坚持的精神,这是科学研究成功的两大关键。唯有专注与坚持,才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精神。
第五、要具有扑捉住思想的火花的敏锐性,实现创造性思维。做科学研究一定要抓住“灵光一现的思想火花”,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甚至如痴如醉、沉迷于此,真正做到“安、钻、迷”,方能有成。
第六、要积极营造适宜于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氛围。一方面,我们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积极造就成就大师的土壤;另一方面,要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和机制,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氛围,为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继续发扬甘为人梯的美德,培养、提携后辈,使声学所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对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
王小民强调,学术贵在创新,创新贵在交流。他相信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月活动搭建的良好平台,通过各位与会同学与专家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必将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思维。
随后,中科院院士张仁和作了“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最佳时期”的主题报告。他结合几十年的科研经历,叮嘱青年人记住以下几点: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第三、利用基础研究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第四、要学会抽象思维,善于联想,要既会动脑也要会动手。第五、“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张仁和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不断学习,科技创新是不断学习与创造、不断寻求和实践的过程;他认为,科学兴趣应当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他现身说法,用生动的实例,启发大家去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的精神,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阐述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即要动脑又要动手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张仁和院士引用“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鼓励青年人应该树立远大志向,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谈到对青年人的希冀,张仁和说,国家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我们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科技生力军,任重而道远,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希望青年人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为我们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取得更高的地位而贡献力量。

开幕式现场

张仁和院士在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