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一例极其明亮的非重复型快速射电暴FRB 20250316A进行高灵敏度观测,未发现任何持续存在的射电源。这为非重复FRB的持续射电源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限制,深化了学界对FRB物理机制的认知。
FRB 20250316A是迄今发现的爆发强度最高的非重复暴之一,距离地球相对较近,是探究可能存在的极微弱持续射电源的理想目标。
研究团队利用美国甚大阵射电望远镜,在FRB 20250316A爆发后的一个月内对其进行观测。在对数据进行精细处理后,团队未发现任何持续射电源。此次观测的价值恰恰在于“未探测到”。团队在15GHz波段给出2.8微央斯基的流量密度上限,与中性氢强度映射国际合作团队在事件发生两个半月后9.9 GHz波段的2.2微央斯基上限相互印证,对非重复FRB的持续射电源亮度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约束,收紧了部分理论模型的空间,提示这类“孤独闪光”的产生环境可能比想象得“干净”得多。
该研究对FRB理论模型提供了极为严格的筛选。流量密度上限排除“强磁星-星云”这类在部分重复FRB源中被广泛讨论的模型,意味着像FRB 20250316A这样的非重复暴,其产生的物理机制和所处环境,可能与已有较深研究的重复FRB存在本质区别。这一发现,为中子星并合或年老磁星的巨型耀斑等过程,均发生在周围介质密度低、磁场弱的环境中,且不会留下明亮的、长期存在的射电源等其他理论模型,提供了支持。
上述研究为区分FRB的不同起源路径迈出了重要一步,加深了科研人员对宇宙中极端物理现象的认知。
9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美国甚大阵射电望远镜图像显示,在不同频段和观测时段均未在FRB 20250316A位置检测到持续射电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