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集群现象是一类特殊的集体运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工系统。以往研究通常忽略惯性效应,其动力学是过阻尼的。然而,在宏观尺度上,无论是空中的昆虫、地上的动物,还是未来大规模部署的机器人集群,惯性都在其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在实验上构建了由成千上万个毫米级的铁磁小球组成,且被限制在一个水平放置的环形跑道的惯性活性物质实验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当跑道中滚珠的面积分数超过临界密度后,系统自发成核产生一个高密度、高极化的“集群”。该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在稀疏的气相中定向传播。这一新现象称为“集群相分离”,是Toner-Tu理论预测的三种群集斑图之一。该现象具有如下特征:均匀体相与尖锐界面,即集群内部和气相内部的密度和速度均匀,在交界处发生突变进而形成清晰界面;杠杆定律,即增加总密度只线性地增加集群长度,符合经典一级相变的杠杆定律;一级相变证据,即改变磁场频率观测到明显的滞后回线;相图特征,即实验明确各相的存在区域;正常粒子数涨落,即粒子数涨落是正常的(标准差与均值平方根成正比)。
同时,集群相分离展现出较多平衡系统中不可能存在的特性。一是类激波传播与粒子交换:集群的传播速度大于集群内个体的平均速度,满足Rankine-Hugoniot跳跃条件;粒子在集群前端被“捕获”,在尾部被“释放”。二是有效温度失衡:集群相中粒子运动速度更快,但其有效温度比无序的气相低一个数量级。
这一研究建立了粒子模型,通过“关闭”相互作用发现:磁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对集群相分离形成并非必需,而关闭碰撞中的非弹性耗散,集群相分离则完全无法形成。这表明,非弹性碰撞是速度对齐和集群形成的关键。两个粒子碰撞实验揭示了正反馈回路:局部密度升高→碰撞更频繁→速度对齐更有效→形成更快的定向运动→该快速集群可更有效从前方气相中“扫入”粒子→局部密度进一步升高。这与运动诱导相分离“越密越慢”反馈机制不同。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支持。

集群相分离现象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