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鱼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形态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约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一半。它们广泛分布于从深海到高原湖泊的各类水域,有着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演化多样性。但不同类群间的基因组数据不均衡,缺乏覆盖全部真骨鱼目的系统性比较资源。这一缺口制约了学者从基因组层面揭示鱼类演化规律,及关键性状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团队,通过从头测序并整合分析464种真骨鱼类全基因组,构建了目前覆盖度最全的鱼类基因组图谱,为解析鱼类演化历程提供了较高的分辨率。
研究团队完成了110个新鱼类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补齐了3个长期缺失鱼类基因组数据的目级分类单元,并整合已有基因组,建立了覆盖真骨鱼类全部44个目、总计464个物种的全基因组比对矩阵。该资源在数量上超越以往鱼类基因组学研究,在解析精度上与哺乳类和鸟类的大规模基因组计划相当,是目前规模最大、覆盖度最完整的鱼类基因组资源。
研究发现,在辐鳍鱼类演化过程中,基因组呈现出逐步压缩的趋势,尤其是内含子缩短,而外显子长度保持稳定。团队在真骨鱼类中鉴定了近3万条真骨鱼类高保守元件,其中1689条为真骨鱼类所特有的Teleost-Specific HCEs。这些元件与脑、鳍、心脏和鳃等关键器官发育相关,提示了它们在真骨鱼类形态创新中发挥了调控作用。
该研究解析了真骨鱼类基因组结构特征、转座子动态、保守与创新元件、系统发育关系及演化速率,揭示了基因组复制与转座子活动在推动鱼类适应性演化中的作用。该成果为理解脊椎动物基因组演化规律、性状起源与生态适应机制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创新》(The Innovation)上。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464个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