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科学家观测到带X射线“尾巴”的中子星(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8-01 【字号: 小  中  大   


    新浪科技讯 俄罗斯《彩带》网7月29日消息: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利用XMM-牛顿X射线轨道观测台观察到由赫明脉冲星(Pulsar Heming)(脉冲星是若干能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之一,能以有规律的间隔发出短促且强烈的无线电波、X射线或肉眼可见的电磁放射,普遍认为它们是旋转磁中子星——译者注)发出的长达30000亿公里的两条X射线带“尾巴”。

    与任何中子星一样,脉冲星是一种超高密度的星体爆炸残骸。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这颗脉冲星年龄约为35万岁,其体积并不大,直径在20公里——30公里之间,与地球的距离约500光年。它因放射明亮而强烈的伽马射线(通过XMM-牛顿X射线轨道观测台或类似设备可观察到)而闻名天文科学界,也正是有了它人们才认识到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伽马射线源。

    最近借助XMM-牛顿X射线观测台对这颗脉冲星进行的研究发现,它带有两条由X射线组成的长“尾巴”。来自意大利米兰天文物理及空间物理研究所的帕特里茨-卡拉维教授和她法国及德国的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得出最后结论。他们认为,这两条长“尾巴”是这样形成的——脉冲星以极快的速度旋转并形成强烈的磁场,这个强磁场能够“捕捉”到周围的高能电子,而XMM-牛顿X射线观测台所记录下来的X射线带则正是这些电子所发出来的。

    计算机模拟实验使科学家的们这一假想得到印证:脉冲星旋转的速度为每四分之一秒一周,这使得在它周围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它周围距离比较近的电子及阳电子都能够获得接近极限的能量。这样,这些电子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的伽马射线加工厂。同时,另外一些微粒也可能被脉冲星“甩出”它的“势力范围”。当然脉冲星“甩出”的这些电子及阳电子由于带有极高的能量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冲击波。科学家们认为,正是这强大的冲击波“描绘”出了神秘的X射线“尾巴”。

    研究脉冲星对天文学家们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天文学家们继续完善对X射线及伽马射线源的探测技术。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记录了共12个“暗淡”的(即不会发光的)中子星。他们相信,未来的实验及探测将帮助人们一步步揭开中子星神秘的面纱。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