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中法联合复原“郧县人”头骨取得重大进展(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8-19 【字号: 小  中  大   


中法复原 “郧县人”头骨获重大进展



8月15日拍摄的湖北“郧县人”2号头骨模型的三维定位图。



8月15日拍摄的湖北“郧县人”2号头骨复制品(前)的头骨容积重建图像(后)。


    新华网武汉8月18日电(记者李鹏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法两国的研究人员联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距今100多万年前的“郧县人”2号头骨进行了复原研究,测算出“郧县人”的脑量值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这为“郧县人”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的直立人阶段的推测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西北部的郧县先后出土了两件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其中2号头骨为中国惟一一块人类祖先“直立人”阶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整块头骨化石,世界罕见。头骨复原工作将对研究其形态、特征及人类的进化提供更为真实、全面的信息。

    据当年主持发掘“郧县人”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李天元研究员介绍,头骨已被挤压变形,脑腔内的软物质由于长期经含钙质物流水冲击,已被坚硬钙质胶结物替代,这些都加大了对头骨观察和测量的难度。

    自“郧县人”头骨化石被发现后,人们一直在寻找比较理想的复原方法。考古专家曾试图采用模型切割法,但它只能复原断裂错位的骨片,对变形的部位则无法复原。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专家也曾根据头骨化石的形态、特征,塑造了一个头骨,结果也不理想。

    考古专家逐渐将复原工作转向利用计算机技术上来。对头骨进行CT扫描是计算机研究的基础。从去年5月起,考古专家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合作,使用超快速高档螺旋仪,对“郧县人”头骨进行扫描,总共扫描了255个层面,并运用扫描资料进行头骨图像的二维和三维重建。

    在此基础上,中方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选取亚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为复原研究参照标本,从纵、横两个方向对“郧县人”2号头骨复原的弧度进行控制。目前,中法双方研究人员正通过计算机对头骨进行复位、矫形、修复,将碎裂错位的头骨片进行复位,将被挤压变形的头骨片加以校正,对缺失的部分则进行修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