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重要新闻 > 图片新闻
成都生物研究所小麦育种取得重要进展(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8-29 【字号: 小  中  大   


成都生物研究所领导考察川育16



国家小麦新品种示范田



川育17在眉山大面积种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小麦育种课题组,在广泛收集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复合杂交,经成都-昆明-海南异地加代选育,又育成了2个小麦新品种川育16、川育17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中,川育16高产稳产,参加国家小麦品种(长江上游冬麦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区试,最高亩产501.2kg,两年平均亩产348.7kg,比对照“绵阳26”增产18.05%,居第一位,是国家区试中增产幅度最大,表现最突出的四个品种之一。该品种田间长势长相好,穗层整齐,穗大,粒大,白粒,千粒重高(48克左右),商品性好,高抗条锈病,深受种子部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2003年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品种和国家示范品种。“川育17”抗条锈病,品质优良,是当年区试中品质最好的品种(系)之一。两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332.2kg,比对照川麦28增产14.25%。川育16、川育17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对促进四川麦区及长江上中游地区小麦生产发展,解决小麦抗条锈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题组先后参加、承担了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四川省育种攻关及中国科学院重大及创新项目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川育号小麦新品种推广”等课题研究20余项,推广和选育了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育8号、川育9号、川育10号、川育11、川育12、川育13、川育14、渝麦5号、川育16、川育17等17个,在四川麦区及长江流域省区累计推广种植面积7000余万亩,发挥了大的增产作用,取得了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川育12、川育8号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选育”先后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四川省“八五”、“九五”育种攻关二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