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我国科学家在金属中发现“负能界面”

2025-11-13 科技日报 张蕴
【字体:

语音播报

11月12日,记者从辽宁材料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研究人员在金属中发现“负能界面”,成功实现亚纳米结构合金强化,使材料强度逼近理论极限的同时,显著提升弹性模量。这种极限尺度稳定界面能够改变晶格的原子键合状态,从而大幅度提升性能,为下一代高性能金属材料的设计开辟了全新维度。这一发现标志着金属材料的结构调控进入到亚纳米尺度,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科学》上发表。

长期以来,提高金属强度是材料领域的核心研究目标。将结构细化到纳米尺度形成高密度界面,是金属的主要强化途径之一。卢柯研究员带领团队,利用稳定的低能孪晶界在金属铜中构建纳米孪晶结构,使铜的强度提升10倍以上,并保持高导电性。然而,当孪晶层片厚度低于约10纳米时,孪晶结构失稳导致材料软化,结构无法进一步细化。因此,如何突破尺寸极限、持续提升金属强度,成为一项重大难题。

辽宁材料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秀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卢柯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突破研究。2018年,该团队首次发现,当纳米金属的晶粒小于70纳米时,晶界能量下降,结构稳定性不降反升,这颠覆了传统“纳米晶粒越小越不稳定”的认知。2020年,团队进一步探索晶粒尺寸极限,将纯铜晶粒细化至4—5纳米时,发现材料转变为一种新结构,晶界呈现三维周期性极小面特征,将其命名为“受限晶体”。在最新研究中,团队聚焦尺度更小的界面结构(平均0.7纳米/3—4原子层)。

“我们通过电化学沉积结合非晶化方法,发现在Ni-Mo合金中存在一种过剩能为负的界面。这种界面比孪晶界面更加稳定,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李秀艳说,该研究不仅突破了现有材料理论的认知,首次证实界面过剩能可以为负,而且在Ni-W等其他材料体系也发现了亚纳米“负能界面”强化效应。相关合金已取得中试成果,有望推动高精密耐磨部件的技术升级。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11-13 02版)

打印 责任编辑:范思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