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此前,关于外来鱼类在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为匮乏。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层面,缺乏从功能特征和系统发育维度开展的综合分析,限制了对本地鱼类多样性丧失机制的深入认识,影响了科学保护政策的制定。因此,亟需在全国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系统评估外来鱼类对我国湖泊鱼类多维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构建涵盖我国130余个重要湖泊的综合数据库,分别量化了整体鱼类群落、本地鱼类与外来鱼类的多维多样性。科研团队开发了新的综合多维多样性指数,明确了我国鱼类多样性热点区域,系统解析了外来鱼类在塑造我国湖泊鱼类多样性格局和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外来鱼类多样性是影响我国湖泊整体及本地鱼类多维多样性格局的首要因素。外来鱼类热点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云贵川高原。历史数据对比显示,该区域鱼类群落在物种和功能维度出现同质化,但在系统发育维度呈现异质化。尽管外来鱼类入侵在短期内可能增加整体多样性,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本地鱼类局部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
研究团队进一步以典型外来鱼类入侵热点湖泊为例,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外来鱼类多样性持续上升,本地鱼类多样性则显著下降。外来鱼类功能多样性在较低水平时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正相关,但在高水平时转为负相关;而本地鱼类功能多样性及水位、透明度、降水等环境因子则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呈负相关。同时,鱼类群落功能空间及其功能与系统发育格局表现出“收敛—发散—再收敛”的动态变化,反映出外来鱼类入侵对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深远影响。
以上研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揭示了湖泊鱼类多维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以及外来鱼类的重要影响。
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外来鱼类对我国湖泊鱼类多维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外来鱼类对洱海本地鱼类多维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